今年以來
塑料污染治理可以算的上是
環保界穩居C位的靈魂人物了
從年初持續到現在
熱度絲毫不減
從國家到地方
出臺各種意見和措施
先是1月19日
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
《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
被譽為2008年“限塑令”的升級版
差不多3個月后
4月10日
國家發改委又出臺
《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錄
(征求意見稿)》
還有將于9月1日起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里面也有塑料制品的身影
國家層面都如此重視了
地方哪敢“怠慢”
山東省、山西省等發布通知
明確了該省全面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時間表”
海南省明確先試點
12月起全面“禁塑”
浙江、天津等地
也進入了征求意見階段
你以為只是發個文件就結束了
沒有專項整治行動這個標配
文件的作用怎么體現
北京市從5月1日起
重點在一些商品零售場所
比如農貿市場、便利店、超市等等
開展塑料袋專項整治行動
對銷售、使用超薄塑料袋
以及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等違法違規行為
依法予以查處
為期3個月
區區一塑料
從國家到地方
又是出臺意見和措施
又是采取專項整治行動的
為什么如此大動干戈呢
想想垃圾分類的推進
“無廢城市”的建設
國際上對海洋塑料污染的重視
哪一項跟塑料脫得了干系
所以塑料垃圾
治,肯定得治
要治就得有全系統、全流程
全方位的制度設計
那么這次新“限塑令”新在哪
與以往塑料污染治理的相關政策相比
本《意見》更具有系統性
《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
基本涵蓋了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
從生產、流通到使用
以及廢棄后的循環和管理
都做了詳細規定
全過程和各環節都有考慮
充分體現了系統性和整體性
有利于建立形成治理塑料污染的長效機制
這點就不同于以往政策
僅對個別環節和個別領域作出規范
如今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的火熱
快遞塑料包裝、外賣塑料餐具
消耗量不是一般的大
針對各類快遞包裝材料
《意見》既提出了禁止
限制類的管制要求
也給出了一些新方向
如推廣應用替代產品
推廣可降解包裝袋、環保布袋等
培育優化新業態新模式
電商、外賣企業制定減量實施方案
推廣可循環配送器具等
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傳統制品升級提升回收利用性能
加大新型替代材料研發
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和處置
等系統性措施
那么具體都哪些塑料還能用
哪些是有限制條件下可用
哪些是徹底不能用的呢
上圖是針對生產商和銷售商的
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購物袋
小于0.01的聚乙烯農用地膜
按理說市面上就不應該看到了
用醫療廢物為原料
制作塑料制品
必須不可以
進口廢塑料
更是到哪兒都說不過去了
到今年年底的時候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一次性塑料棉簽
含塑料微珠的日化品
也都該跟我們say拜拜了
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就多了
不可降解塑料袋
一次性餐具
一次性塑料用品
快遞塑料包裝
并非“一刀切”
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范一批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一步一步來推動